第708章 第三重惊喜(1/2)
第708章 第三重惊喜
在华夏国内对于某些富豪打着“爱国”的旗号,从海外拍卖市场上花高价收购文物的行为一直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。
近百年来,华夏人经历了太多的国耻,比如割地、赔款、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等等,在这个过程中,文物的命运和国家一样,同样遭受着国耻,是近百年来国耻的组成部分。
就好比圆明园的兽首并不能说做工精美,原来用作报时喷泉喷嘴的它们属于大型摆放物,也没有精巧的花纹。这些为圆明园所造的仿西方艺术风格的作品,根本不能代表华夏传统艺术的特色。
但就是因为这十二个兽首出自圆明园,它们根本就不算国宝,只是由于“火烧圆明园”代表着近代华夏受到西方列强入侵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。
这十二个兽首就有了一种“国耻”的符号。
在类似“圆明园十二兽首”这样的“国耻文物”回归事件中,其实是有着很多炒作的成分的,并非是什么“国宝回归”。这类文物根本就不值那么多钱,正是因其“国耻”标签,才受人重视。
曾经在2002年,某个国内知名集团出资数百万元作为创始基金,成立了“华夏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”,基金会成立之初就运作“圆明园猪首回购”的所谓“国宝工程”,随着回购猪首的行动,这家基金会和那个出资的集团都得到了巨大的声名。
这其中就有了商业价值。
从猪首开始,圆明园生肖兽首铜像的价格就节节上升。牛首、猴首和虎首分别达到774.5万港币、818.5万港币、1544.475万港币。
2007年的马首拍卖更是达到6910万港币的创纪录价格。
2008年秋天,佳士得准备拍卖两件圆明园兽首铜像——兔首、鼠首的消息,让国内民众非常气愤。随后,华夏外交部发言人就佳士得公司拍卖圆明园兽首一事正式提出抗议。
这是华夏外交部门第一次对海外流失文物表态,在国家文物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。
当时沐老看了新闻之后,就说过这样的一句话:“这圆明园兽首,现在可是热门概念股哦!”
老人的话不多,但一针见血的说出了问题所在——利益!
不管是准备投入巨资竞拍搞“国宝回归工程”的“爱国商人”,还是文物的真正卖家,其实都是利益攸关方。所谓的“国耻”题材,已经完全背离了文物保护的初衷了。
根据沐老的回忆,华夏最珍贵的一批文物,都是解放初期由总理批准成立的“南港秘密收购小组”收购回来的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,都远远超过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文物收购。
那时国家很穷,但是领导都非常重视文物回流的工作。当时,文物回流是洗雪民族耻辱的一种渠道,带有非常浓重的政治色彩。但现在再来炒作这个问题,就没有那么单纯了。
对文物最大的破坏,恰恰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90年代。
大家一心往钱看,拜金主义横行,有些地方把文物放在经济层面鼓吹,民间流传着“要致富,多挖墓,一夜挖出个万元户”这样的歌谣。现在盗墓现象、文物走私现象严重,都和这种思潮有着很大的关系。
现在人们对海外流失文物表现出的强烈的“爱国态度”,从某种程度上是被人为的煽动起来的。
对于非正常手段流失海外的文物回流主要有三种形式,即回购、捐赠和追索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