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八章、咏鹅(1/2)
可刚落下第一个字后,顾谨言却又犹豫了。
咏什么呢
在他所熟知的诸多诗词歌赋中,咏物诗永远是最多的。
有人统计过,仅《全唐诗》一书,记载的咏物诗便超过六千余首。
而其中,初唐占到约五百余首,盛唐七百余首,中唐一千四百余首,晚唐最多,达到三千五百余首。
而所咏之物,也千奇百怪,自然世界中的万物,小到花鸟虫鱼,大至山川河岳,都可以成为诗人们歌诵吟咏的对象。
他们以咏物言志,千奇百怪,留下无数千古名篇。
其中,有咏梅、咏兰、咏竹、咏菊、咏柳、咏松树,咏刀剑。
当然也有偏门一些的,比如咏蝉、咏石灰、咏棉花、咏春——叶问!
哦不是……差点跑偏了,是咏……春夏秋冬。
顾谨言大汗。166小说
思绪收回,继续思考。
咏物诗中,最著名的毫无疑问便是咏梅兰菊竹,因为此是花中四君子,是诗家词人最爱借物言志的对象。
梅兰菊竹各具特性,梅之傲兰之幽竹之澹菊之逸……这些皆是高洁志士、名人贤达、谦谦君子、世外隐士的象征。
而这些,都跟儒道中人相契合,是他们所追求的品质。
顾谨言脑海中,当然记得一大堆的咏梅兰菊竹诗词,但他一时犹豫,不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写,而是脑海中这类诗词太多了,一时不知道该选哪一首。
要知道,这可是他来到这个世界的开篇第一诗,意义非同凡响,不能太随便。
持笔停顿片刻,忽然,顾谨言脑海中微微一亮,一首活泼俏皮,简单易懂,开有唐一代吟咏先河,成后世万千汉家儿郎必备启蒙读物的诗歌悄然浮现。
除它之外,别无第二。
于是,顾谨言再不犹豫,直接再次落笔,在他之前那张纸上的“咏”字后,再加上了一个——
“鹅”字。
没错,正是“咏鹅”。
顾谨言要带到这个世界的第一首诗,便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之时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。
它开篇先声夺人,三个鹅字连续写出鹅的声响美,又通过‘曲项’、‘向天’、‘白毛’、‘绿水’、‘红掌’、‘清波’,写出鹅的线条与色彩美。
同时,‘歌’、‘浮’、‘拨’等形容词,又写出鹅的动态美。
短短十余字,却写尽听觉与视觉,静态与动态,音声与色彩,而这首诗,却是出自一位七岁幼童之手。
后来,这首诗传唱千古,因为老少咸宜,朗朗上口,成为很多人从小学到初中所学的第一首诗歌,也是启蒙之物。
这些人,等到老了,即使幼童时所学的诸多名篇尽皆忘记,这篇诗歌仍能朗朗背出,足可见它的特殊,还有什么比它更加合适
于是,他再不犹豫,提笔写下——
鹅鹅鹅,
曲项向天歌。
初落笔时,桌面上的白纸纹丝不动。
待“鹅”之三字落下,白纸之上,却凭空浮现一层流动的白光,这白光与纸张的颜色不同,略淡而朦胧,如雾气流动,氤氲奇异,笼罩在纸页之上。
待第二句写完,白光大盛,包裹所有文字。
那些墨汁写就的文字,慢慢地吸收白光,竟一一地转化为银色,闪烁出淡淡的星辉。
顾谨言心中大是奇异,这可和前世有所不同。
前世这诗虽然传世,但断无可能有此异象,只有可能是这方世界的文道之力了。
这个世界,果然不同。
顾谨言心中欣喜,纸面上的异状,显示出异时空的诗词真的可以转化而来,而且同样能在这方世界与文华圣道相感应,产生异象。
这可是千古第一启蒙诗,才写两句,就有如此神异,四句写完,会产生什么
顾谨言心中期待,于是一气呵成,将剩下两句诗写在了纸面上。
白毛浮绿水,
红掌拨清波。
第三句结束,纸面星光再次大盛,纸张无风自动,竟在密闭的房间中微微地颤动了起来,发出“沙沙沙沙……”的声响。
所有字联系在一起,顾谨言面前,一团白光凭空浮现,白光中,浮现出了一座清澈的池塘,池塘中,一群白色的鹅儿在那悠闲觅食,惬意游动,红掌拨清波。
顾谨言感觉身体中,凭空诞生一股奇异的气息,这气息温润冰凉,玄之又玄,沿著自己身躯四处游走。
“难道这就是文气”
“传说天地有道理,而文字乃是承载道理的工具,所以‘文以载道’,而读书人,领悟了文字中书写的道理,便能产生文气。”
“我这就踏入儒道了”
正当顾谨言喜不自胜,要仔细感受身体中异动的时候,可是还不等他开心完毕,随著最后一句落下,陡然,诡异的一幕发生了。
只见桌面上的白纸,被一阵风凭空托起,然后纸页陡然一亮,如同亮起了一轮太阳,刺目的白光充斥著整座房屋。
顾谨言被白光所照,眼睛刺痛,不由自主闭上了眼睛。
当他再次睁开眼,却发现面前虚空中承载了《咏鹅》诗篇的那页白纸,底部竟无端冒出一小簇紫色小火苗。
这紫色火苗迎风便长,眨眼间变大,包裹整张诗页,迅速自燃了起来,短短片刻就烧为灰烬,原地只留下一小堆细小的灰屑,慢慢地飘洒了下来。
“这……”
“发生了什么”
顾谨言目瞪口呆。
《咏鹅》诗明明写成功了,异象都诞生了,可最后关头,当整首诗变完整,竟似乎凭空被从世界上抹去了一般。
它原有的异象也随著诗页焚烧,而猛地颤抖起来,最后分崩离析,崩溃瓦解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